欢迎来到河南益康堂实业有限公司  客户服务热线:0391-5911777

新闻动态

提高国人生活质量,打造高品质生命元素

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煌煌典籍话沁阳(十)
时间:2022-08-26   浏览:598次

image

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

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

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

每一本典籍

都是中华文明传承路上

一盏不灭的明灯

image

  目前推出的是第四期文旅读书会---“典籍里的沁阳”主题系列文章,由文旅人为大家讲述那些藏在典籍中感人至深的沁阳故事。


初心可鉴 典籍常青

文/赵岩

  正所谓,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源泉。典籍,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,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。挖掘典籍故事,领略经典中的文化精华,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知来处,明去处。特别是在当下文化交汇的时代,典籍应该活在年轻人心里。

1

  沁阳市地处中原,是中华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。从古到今,贤哲代兴名人辈出,除朱载堉、李商隐、曹谨这些大家以外,还有很多贤人雅士在政治、军事、科技、伦理、道德等方面做出过突出历史贡献。

  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。在内容上分为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个部分,其中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为《大雅》和《小雅》,《小雅》共74篇,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,以西周末年厉、宣、幽王时期为多。其中突出的当属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。

  其中与今沁阳市西万镇颇有渊源的一篇,当属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,其为《小雅·节南山之什》中的一篇,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,作者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朝廷小吏,因不满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,而不谋其职,不管江山社稷,黎民百姓安危,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。其中,皇父采邑即故里,便是今日的沁阳市西万镇。

2

 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,全诗八章,可分为三部分,第一部分,诗人将日食、月食、地震同朝廷的用人不善联系起来,抒发了自己忧愁国家前途命运的悲愤之情。一方面,当时的诗人并不知其科学原理,不足为怪,他将这些反常的自然现象,从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联系起来,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担忧和恐惧,反映出了个人对于国家深刻情感和强烈的依存关系,是对自己故土、家园、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、责任感的统一。另一方面,诗词中的“日有食之”,将日食现象记录了下来,也成为日后能够佐证上梳理夏朝日食的记载。作者的文笔也在当时的思潮下,将其现象为读者描绘成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灾变图。

  带着震惊与恐惧,以及无限的忧虑,作者笔锋一转,开始回顾与揭露当政者的累累罪行,直叫人感到诗人知其不可为,而为之的悲壮情怀,然而又是谁重用了这样的人呢?一句“艳妻煽方处”,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周幽王,也就是为后世熟知的“烽火戏诸侯”的主人公。在这样的朝局之下,也不会惊讶于诗人会发出“四方有羡,我独居忧。民莫不逸,我独不敢休。天命不彻,我不敢效,我友自逸”,这样的肺腑之言了。看似诗人是在哀叹自己个人的不幸,哀叹政治的腐败、黑暗与不公,实际上也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。

3

  仔细想来,千百年来,儒家经典教化人心,已无数文人墨客“位卑不敢忘忧国”,无论身处何地,有着怎样的境遇,都始终担忧国家,挂记百姓生活。也正是流传下来的典籍,以文字的形式讲述给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,让我们知道生命源起何从,我们的脚步又将迈向何方。人无精神而不立,国家文化而不兴,一个地方之所以发展,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一直延续的文化。

4

  典籍不能只活在图书馆里,不能只活在学者的论述中,一定要活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。《诗经·小雅》里的叙述,或许是那个时代读书人才配有的声音,而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之间并非隔着一道鸿沟。特别是在当下,更不是小众专属。我们更当向典籍里的人们学习,了解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,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。

文章出自沁阳文旅